遭遇“季风” :中公教育业绩能否重新向好?

德国爱他美 https://html2.qktoutiao.com/detail/2022/03/30/1666831240.html

  一片质疑声中,中公教育(002607)10月29日发布了2021年第三季度报告。报告显示,第三季度营收14.45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亏损7.94亿元。

  中公教育第三季度亏损的业绩预告曾引起轩然大波,要知道,去年第三季度的营收高达46.31亿元,净利润高达15.54亿元。

  2018年上市的中公教育在经过三年业绩对赌期的高速增长后,今年增长突然放缓,也引起社会对其业绩的质疑。

  真实原因隐藏在疫情和职业教育的业务特性之中。对此,中公教育10月29日同步发布的对深交所关注函的回复,进行了详细披露。

  中公教育目前主营业务是公务员、事业单位、教师、综合四大序列。鲜为人知的是,公职类招考培训具有季节性特征,这让中公教育的收入确认略显飘忽。疫情和相关招考政策的变化也挤压了2021年的授课时间和收入。多重因素叠加,让中公教育这艘大船遭遇了“季风”。

  好在公职招考形势趋于稳定,并保持向好。2022年国考已于2021年10月24日晚上6点结束,报名人数预计超过203万人,招录人数3.12万,再创历史新高。

  中公教育在第三季度遭遇的只是一次“业绩阶段性亏损”,在度过“季风”,稳定航向后,职业教育培训的市场海域依然宽阔,但中公教育业绩能否重新向好?

  省考联考提前减少巨额收款

  中公教育第三季度的业绩滑坡,直接原因在于四大主营业务序列的培训人次均呈现一定程度的下滑。

(来源:对深交所关注函的回复)

  那么,培训人次为何减少?

  公务员招考培训是中公教育最主要的业务,今年上半年的营收占公司全部营收的47.66%。其中,省考联考培训的规模又远大于国考培训的规模。

  “为什么省考业务大于国考?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国考招录人数少、考试难度大、与考研冲突等,从而导致参培率低。而省考招录人数多、职位本地化,更吸引就业人群报考。”中公教育相关人士说到。

  一般而言,省考联考笔试于每年4月举行,5月底或6月初发布笔试成绩,这两个时间节点也是省考培训确认收入的节点,可见集中在第二季度。

  然而2020年受疫情影响,省考联考笔试推迟到7月和8月,笔试成绩集中在9月发布,且出于疫情期间带动就业等考虑,省考职位供给大幅度增加,这些导致中公教育去年第三季度营收爆炸式增长到了46.31亿元。相比之下,今年三季度营收自然显得单薄了很多。

  更重要的影响在于今年省考联考的突然提前,即笔试从4月提前到了3月。考生吴钊(化名)表示这个变化对于考生来说是个幸福的烦恼。

  “笔试提前到3月,后面的笔试成绩公布、面试也都相应提前了一个月,结果是到6月之前就能够确定是否被录取。对于大学毕业生来说,在毕业之前明确去向,能够有效缓解就业压力。”他说。

  但烦恼在于,“我所在省的招考公告发布得很突然,2月发布3月就要笔试,而今年的春节假期又相对较晚,所以备考如此仓促之下,我就没有报名培训班,我身边有同学干脆放弃了考试。”吴钊说。

  这样的安排也重创了中公教育的业绩。10月29日发布的对深交所关注函的回复写道,考试时间提前导致公司的培训时间缩短,产品供给减少,培训周期较长的长线班学员出现锐减,公司业务部门估计因考试提前一个月导致省考联考的收款金额减少25-35亿元左右。

  不过中公也表示,在国家就业促进计划指引下,多省联考时间预期会稳定提前至每年三月份。相较往年,广大备考考生会在今年四季度和明年一季度前期提早一月备考学习,同时公司也将通过培训产品和市场调整等手段,尽量避免高峰收费期减少对营业收入的影响。

  教师门槛提高报名人数减半

  其他主营业务也在第三季度遭遇了“季风”。

  在教师招录培训业务方面,主要受到各地教师招录人数减少的直接影响。根据中公教育统计,各地第三季度招录教师5.74万人,同比下降58.64%。相应的,教师招录的报名人数45万人,下降67.63%。

(近两年教师招录及报名人数变化情况来源:同上)

  教师招录为何变化如此剧烈?

  中公教育对深交所关注函的回复写道,2020年教师招考条件相对较宽,比如不需要教师资格证书、大专学历以上即可报考、相关专业并无严格限制、非师范专业均可报考等。2021 年报考条件严格,通常要求取得教师资格证,学历要求提升本科及研究生以上学历等。

  一名考生表示,“以往教师招录对教师资格证的要求比较松,持有小学教师资质的老师也可以考中学的岗位,但今年要求严格匹配,甚至要求学科匹配。”

  教师招录的政策要求已经明确。10月21日,在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上,教育部部长怀进鹏报告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师法实施情况时指出,教师法目前已形成了修订草案,将聚焦提高教师准入门槛,提高各级各类教师学历要求,建立教师从业资格审核把关机制。

  上述相关人士介绍,政策明确后相关业务或将逐步回暖,此外,提高教师准入门槛,又激发了教师资格证培训的热情,从而增加该项业务的收入。

  事业单位招考培训业务则受到政策不确定性影响。中公教育对深交所关注函的回复写道,事业单位招录公告较为分散,单一公告招录人数较少。

  超高速增长带来成本高企

  中公教育2018年借壳上市,三年业绩对赌期内快速增长,对赌期结束后即产生亏损。这不由得让人质疑,对赌期内的优秀业绩是如何取得的?

  上市之初,中公教育实际控制人曾承诺,2018年至2020年,中公教育实现的扣非净利润分别不低于9.30亿元、13亿元、16.50亿元。而这三年的实际数分别为11.23亿元、17.19亿元、19.03亿元,远超承诺。三年的超高速发展,也让中公教育坐稳了国内职教培训绝对头部的交椅。

  那么,对赌期三年的高额利润是如何取得的?

  答案其实很简单,高额利润来自于高额营收,高额营收来自于业务规模的高速扩张。

  数据显示,从2018年到2020年,中公教育的直营机构数从701个增加到1669个;员工人数从25718人增加到45066人,其中授课师资从9424人增加到18863人。

  三年快跑,有力奠定了中公教育的市场龙头地位,在其他机构全部高速增长时,领跑具有相当的必要性。但三年快跑也遗留了一些问题,首当其冲的就是成本高企。当今年第三季度的营收减少后,高昂的成本浮出水面,直接体现为7.94亿元净亏损。

  中公教育10月29日发布的对深交所关注函的回复中写道,面对2021年不利的市场状况,公司推出了一系列的措施,包括控制员工数量增长,着力优化绩效激励政策,人力成本在第三季度得到有效控制。

  “我们的运营管理更加精细化,更注重根据每个学习中心的利润规模来控制人员规模等成本。”中公教育该相关人士说到。以往,中公教育的成本控制主要根据营收、利润双轨确定。

  此外,中公教育在历年正常的人力优化淘汰的基础上,对现有人员进行了调整,通过流程化改造,合理调配岗位人员配比。

  OMO也是提质增效的重要手段。对深交所关注函的回复写道,公司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培训的线上化,线上收入占总收入之比已提升至30%以上,这一趋势还在不断加强。同时,公司不断加大线上线下的融合力度,使公司的教学效果与经营效率得到稳步提升。

  职业教育培训长期向好

  在对深交所关注函的回复中,中公教育将第三季度的业绩滑坡界定为“业绩阶段性亏损”。那么,长期来看,中公教育的业绩表现是否能够向好?

  公职招考仍是未来一段时间中公教育的绝对主营业务。因此,其业绩受到公职招考形势的重要影响。

  利好已经出现。2022国考已于2021年10月24日晚上6点结束,报名人数超过203万人,再创历史新高。

  国考是公职招考的风向标。城镇化将带来公共服务部门就业人群的相应扩大。这是因为,持续的城镇化可能导致城市出现较为严重的公共服务供给不足,也将对公共服务的品质提出更高的要求。与基础设施等公共产品相比,公共服务属于劳动力密集型投入,尤其是地方政府的基层公共服务,在提升公共服务能力的同时可以吸纳大量的就业人员。

  据国家行政学院的研究,发达国家的公共部门就业人口约占劳动力就业人口的10%-20%,而我国目前的公共部门就业人口只占劳动力就业人口的约5%。

  随着城镇化的深入,我国的公共部门就业人口比例也将逐步提高,公职类招录培训市场也将保持长期稳定的增长,近年教师和医疗卫生等相关培训的井喷也部分映证了这一趋势。

  中公教育也在开拓增长第二极,公务员序列已经从百分之六七十的业绩占比下降百分之五十左右。

  考研、职业技能培训等是重点发力的项目。据介绍,中公教育2019年考研业务保持100%以上的增长。2022年考研有可能突破400万人,不管是报名人数还是参培率,考研都领先于国考。

  上述相关人士介绍,中公教育考研业务有多个自带优势。“大学生是中公教育的重要用户群体,因此,考研业务与公职招考培训业务存在用户重合。中公教育拥有丰富的高学历教师,跨业务复用优势明显。在基础设施方面,中公教育在国内部署的多个大型培训基地,以及一千多个营业网点,能够实现优质的教学服务和招生优势。”

  职业技能培训则迎来了诸多政策利好。中办、国办近日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鼓励上市公司、行业龙头企业举办职业教育,鼓励各类企业依法参与举办职业教育。

  中公教育10月29日发布的对深交所关注函的回复中写道,公司不断加大考研、学历提升、职业技能培训等重点项目的深入布局,在研发、教学、渠道以及市场等方面进行大量投入,为这些项目的规模化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