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主机 https://www.changxingyun.com
作者|朱昌俊
提到燕郊,即便没有北漂经历,可能不少人也在新闻中听说过这个小镇。
在过去十多年里,它时常以公共汽车站“打工人”凌晨排队的景象出现在舆论场中,到后来噱头变成飞涨的房价,再到后来则是“楼市腰斩”、“断供”故事的主角。不过,最近两年来,公共舆论场中,更多以燕郊为由的话题与疫情有关。
这几天,“燕郊一女孩被卡在桥上冻一晚”的事情在朋友圈引发了不少关注。后来,有网友又拍下了3月18日16时,北京通州白庙检查站,数百名居民在大雪中排队等待进入燕郊的一幕。
这些画面中,不少人拖着箱子,提着包袱,拉着宠物笼子,准备返回燕郊。在他们中,有的从箱子里取出塑料袋搭在头顶挡雪,有的取出衣服裹在头上当帽子,有的把褥子裹在身上保暖,有的把床单撑起来当屋顶……那场面让旁观者即使隔着屏幕,也能够感受到现场的寒意。
疫情期间,往返北京和燕郊的“打工人”,之所以要每天经历排队安检和核酸证明检查,关键的原因就在于,燕郊隶属于河北,而不是北京。
初听“燕郊”这个名字,一些外地人可能会误认为这是京郊的一座小城镇。实际上,这座与北京只有一河之隔的小镇,隶属于河北省的县级市三河。也就是说,这些通勤族,实际是在“跨省市”上班。所以,在疫情防控严格依照属地原则的今天,他们的通勤之路显得更麻烦。
不过,排队3小时等着检查核酸证明才能顺利“过关”,可能还不是最让人沮丧的。更让通勤族们感到“崩溃”的,是一旦北京或燕郊或者燕郊所在的廊坊市,只要任何一地出现疫情,通勤族都可能面对“有班不能上”,或是“有家不能归”的困境。“请假”或申请在家办公,已成为疫情期间很多通勤族的常态。也是在这个时刻,燕郊这座“意外”火起来的小镇的尴尬,更加明显。
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燕郊在过去十多年的经历,绝对堪称励志。它甚至一度成为全国乡镇综合竞争力榜单中唯一进入TOP 30的北方乡镇。它所在的三河市,人均GDP更是远高于河北省省会石家庄。
“七普”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11月,三河全市共有常住人口965075人,与2010年“六普”相比增加了313033人,增长幅度达到了惊人的48.01%。这其中,流动常住人口464293人,占48.11%。与2010年相比,流动常住人口增加了302129人。且新增人口主要来自外来流动人口,占新增人口比重的96.52%。
而这其中,燕郊高新区(包括燕郊镇)成为三河市人口增长的绝对高地,十年时间里增加了286759人。这里面,毫无疑问主要来自“北漂族”的贡献。
往返于燕郊与北京的通勤族到底有多少人,一直缺乏详尽的官方数据,但一个被引用较多的数字是30万。哪怕再打个对折,这也可列入全国规模最大的跨省市通勤群体之一。燕郊所在的三河市,也被称为是“中国占地面积最大、行政级别最高的县级飞地”。
大量的跨省市通勤人口,主要得益于燕郊与北京巨大的房价落差。哪怕是在房价顶峰时刻,燕郊两三万的房屋均价,也相比北京房价有着巨大的“性价比”优势。由此,在很长时间里,无论是租房,还是买房,燕郊都成为“北漂族”们的次优选择。有句调侃是这么说的——“成不了‘北漂’,就先成‘燕漂’”。
但是,借着地理优势成功逆势的燕郊,由于“飞地”身份的尴尬,也时常成为受伤之地。这一点,通勤族们无疑体会得最深刻——无论是疫情或是重大活动期间的通勤难,还是房价的腰斩。
可能在很多时候,那些在燕郊成功买房的“燕漂”,都幻想自己差不多已成为扎下根的“北漂”一员。但每每遇到需要表明自己身份的时刻(安检、核酸证明),这种感觉恐怕都会破灭一次。这种感觉还不只是难以真正融入北京,而是他们同燕郊的地理位置一样,处于一种左右不靠的“无根”境地。燕郊也未必“完全接纳”你,哪怕是你已经买了房。疫情期间,一些通勤族“回家进入燕郊时又被要求提供居住证、房产证、租赁合同、房东身份证等他们难以随身携带的证明”,这一细节就是一个非常令人心酸的注脚。
事实上,随着京津冀一体化的推进,包括燕郊在内的环京地区,与北京的“距离”近几年在进一步拉近。比如,燕郊可以使用010的区号,两地公交车一卡通,以及去年6月,经过燕郊的北京轨道交通M22号线河北段正式开工建设等。甚至,此前北京还宣布,包括北三县等地来京工作人员在内的七类返京人群,可免除隔离14天。
过去的这些年里,燕郊并入通州的传言,也总是不时出现。除了房产中介们的刻意炒作,背后也隐含着通勤族们集体“乡愁”的隐隐发作。从属地管理和财税收入等现实来看,合并很难发生,但在京津冀一体化的大趋势下,在疫情短时间内难以驱散的背景下,推动健康码和核酸检测结果互认之类的“一体化”期望,仍值得被积极回应。就像上文提到的已经出现的“一体化”便利之举。
正如拍下通勤族们在大雪中排队等待进入燕郊一幕的网友所说:无论在何种情况下,应平等地对待每个人,无论这人住在哪,做何工作,属于哪个阶层。因为无论一个人在哪里,一样既需要健康,也需要工作;需要以同等的防疫标准被对待。
人,在受到尊重时,心里才更有力量渡过难关——这样的朴素愿望,不该成为奢望。
作者朱昌俊,系媒体新闻评论员。
编辑|张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