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活林业产业发展“一盘棋”

  □绵阳日报社融媒体记者陈元松

  近日,记者走进位于盐亭县南面的九龙镇应龙村。这里是典型的丘陵地貌,极目四望,满眼植被苍翠欲滴,农舍与粮田隐现其间,让人恍若世外桃源。尤其是在应龙村核心地带依靠农林资源招引发展起来的近千亩园艺基地,各种名贵花卉争奇斗艳,盆景、桩景更是多姿多彩,让慕名而来的游客目不暇接,叹为观止。

  “应龙村这些年探索发展绿色经济,离不开何书记带头吃苦奉献!”园艺基地管理人员胥建国告诉记者。他所说的何书记叫何兴汉,今年53岁,现任应龙村党总支书记。由于在林业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方面的突出表现,2021年初被评为“绵阳市绿化标兵”。

  何兴汉于1968年出生。1990年春节前夕,在外务工的何兴汉回家过年,山村一穷二白的面貌让他感到心酸。在村上一帮老干部的引荐下,他放弃了外面挣大钱的机会,毅然留在老家发展。从那以后,何兴汉从蚕桑技术员干起,一直到后来当选为村党总支书记。然而,如何带动乡亲们增收致富,这让何兴汉感到肩头的担子日益沉重。

  “我们村现有的森林资源来之不易,都是父母那一辈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植树造林,一点点形成今天这个样子的。所以我就想带领老百姓在绿色经济发展方面做文章。”何兴汉介绍说,多年来,村上一直实行严厉的护林制度,对现有的林木加以保护,然而,仅仅重视护林还不行,还应当加强植树造林,力争多发展一些经济林木,提高林业生产效益,才能帮助乡亲们共同致富。

  2014年,村干部动员村民开垦瓦渣沟的上百亩荒丘荒坡,栽植由县林业部门无偿发放的数以万计的香椿树苗。然而,最终由于土壤原因,加之水源匮乏,香椿树后期生长并不如人意。

  后来,何兴汉痛定思痛,说服村上党员干部,淘汰效益低下的香椿树,结合低效林改造,引进藤椒种植扩大规模。如今,这片藤椒种植基地已初见成效,不仅让所涉及农户实现增收,而且也逐步壮大了集体经济。

  光凭当地干部群众小打小闹,咋能成气候呢?2016年春节期间的一次老同学聚会上,何兴汉说服在成都发展的初中同学任文海回乡创业搞农林开发。任文海被何兴汉的诚心打动,经多次考察,最终决定在应龙村投资建立园艺基地,主要从事名贵花卉、苗木和川派盆景的繁育和营销。何兴汉带领村干部积极主动帮助协调关系,确保园艺基地顺利“生根开花”。

  为了帮助村里建档立卡贫困户早日脱贫,经何兴汉出面协调,基地方面承诺用工优先安排贫困户。这样一来,全村贫困户除了每年有每亩500元的土地流转租金外,还可以到基地务工,实现在家门口挣钱。2018年底,全村36户贫困户顺利摘帽脱贫,其中有不少村民在基地务工。

  为了进一步提升干部群众的思想觉悟,何兴汉还组织全村党员干部和村民代表走出去,参观学习省内各地农林产业发展的成果。

  如今,这个园艺基地正向四周村镇辐射发展。一年四季,基地景色旖旎、花开不断,吸引了绵阳、德阳、成都的游客纷纷驾车前来打卡游玩。

  眼下,摆在何兴汉面前的任务,就是如何依托园艺基地的发展,带动父老乡亲真正“靠山吃山”,走出农林文旅融合发展的特色道路,进一步推动乡村振兴。

(文章来源:绵阳日报)

文章来源:绵阳日报
https://www.kwudor.com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