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波罗的海时报》8月22日报道,自中国宣布召回驻立陶宛大使后,尽管还没有收到任何通知,但立陶宛的商人都很担心中方“出手”,而商人们却希望他们的产品还能继续出口到中国。
从今年3月初开始,立陶宛频频把手伸向中国的红线,屡次扬言要在台湾设立“办事处”,并允许台湾当局在立陶宛设立所谓的“代表处”。8月15日,立陶宛总统吉塔纳斯·瑙塞达甚至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宣称,“立陶宛作为一个独立主权国家,有权自由决定与哪些国家或地区发展经济、文化关系,立陶宛绝不在与白俄罗斯和中国的争端中让步”。
可笑的是,当地时间8月21日,美国国务院网站消息称,美国国务卿布林肯与立陶宛外长兰茨贝尔吉斯进行了通话。在谈话中,布林肯再次“抹黑”中国。他一边宣称,中国近日为维护主权对立陶宛作出的有关决定是“胁迫”行为,另一边扬言美国对立陶宛的支持“如铁一般坚定”。
而对于立陶宛的有关行为,中国也采取了应对策略。早在8月10日,中方就宣布,召回驻立陶宛大使,并要求立陶宛政府召回驻中国大使。
有趣的是,8月22日,波罗的海地区主流英文报纸《波罗的海》却报道称,在中方作出召回大使的决定后,立陶宛的商人就一直担心中国还有其他的应对措施。因此,尽管还没有收到中方的任何通知,立陶宛国内却已传出类似“中国将中断中欧班列运输”的各种虚假消息。
即便中方已经澄清了上述虚假消息,但立陶宛国家食品和兽医局的部门主管曼塔斯·斯塔斯科维丘斯仍在接受波罗的海新闻社采访时透露,“我们认为已经有一些迹象了,一个月前,中方给了我们一份违规清单,立陶宛的一家啤酒出口商被撤销了向中国出口啤酒的资格。”不过,该名官员又表示,到目前为止,牛奶、肉类和其他产品的对华出口都没有传出异常的信号。
另外,8月23日,立陶宛最大的新闻门户网站之一的德尔菲发表了一篇原题为《中国不再购买立陶宛产品》的文章。其主要内容是,立陶宛出口商抱怨中国可能不再从立陶宛购买奶酪、粮食和木材等产品。按照出口商的说法,中国大型木材贸易商正打算离开立陶宛,当地的牛奶加工厂也已暂停对华出口。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消息均未得到证实。但用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的话表示,“中方对别国损害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行径作出坚决和必要反应,完全合理合法。一个中国原则的含义不容歪曲。对于嘴上说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实际上却公然同台湾当局搞官方往来,甚至为‘台独’势力站台的行径,中国人民绝不答应。”
诚然,没有立陶宛,对于中国而言也不会损失什么,但对于立陶宛的商人来说,失去中国的订单可能就意味着失业。但正如《立陶宛独立法案》签署人之一的罗兰达斯·保劳斯卡斯所言,立陶宛政府并不在乎这些,瑙塞达政府甘愿当美国的走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