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开放二胎了,有的地方甚至可以开放三胎了。但是很多年轻人却让生也不生,因为生孩子的成本太高了:奶粉、幼儿园、课外补习、兴趣班、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的费用如果算算,能让你吓得瘫倒在地。忽然间,人们想起了倡导计划生育的北京大学前校长马寅初。
马寅初是我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和人口学家,曾经担任北京大学的校长。
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的经济建设热火朝天地进行着。但是,几乎所有人都忽视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人口增长过快。时任北京大学校长的马寅初写出了著名的《新人口论》,提出了要控制人口增长,因此被称为“计生教父”。马老清醒地认识到,如果放任人口随意增长,将会给国家的经济建设带来巨大的负担。
长期以来,我们看电影时,经常听到这样一句话“四万万同胞们”,也就是那个时候中国人口是四亿多。1901年签订的《辛丑条约》赔款数目是白银4.5亿两,列强也就是要每个中国人罚银一两,以示对中国的惩戒。
但是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长期战乱结束,人民生活安定下来,人口增长的速度明显加快。到1953年全国第一次人口普查,全国人口已经超过了六亿。而且以每年一千多万的速度在继续增加。我们熟悉的毛主席的《七律送瘟神》中就有“六亿神州尽孙耀”的佳句,六亿就是当时的中国人口。
马寅初经过三年的调查研究,发现中国的人口增长率已经达到了22%以上,按照这个速度发展下去,半个世纪后,中国人口将达到56亿!中国的资源和土地根本解决不了这么多人的吃饭、穿衣、就业等等问题。
在1955年召开的一届人大二次会议上,马寅初提出了人大议案,那就是要控制人口增长。到1957年完成了《新人口论》著作。马寅初明确提出了,要实行计划生育,要合理控制人口增长。马寅初当时提出的是一对夫妇可以生两个孩子,晚婚晚育,不提倡人工流产,因为那样对女性的身体伤害大。因为当时盛行“人多力量大”,“人多好干活”,所以马寅初提出的方案也是根据实际情况的。
但显而易见,马寅初的理论一经提出,就遭到了社会各界强烈的反对。直到1982年9月,终于被制定为一项基本国策。
但是现在国家开放二胎和三胎了,就有人旧事重提,说当初不该计划生育,马寅初的理论错了。然而马寅初的人口论真是如此吗?
马尔萨斯的人口论
马尔萨斯是英国的古典经济学家。马尔萨斯的一生伴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的过程。马尔萨斯提出了物质资料的生产是按照1、2、3、4、5、6、7、8、9的增长速度进行的,而人口的增长是按照1、2、4、16、32、64的增长速度进行的。这样,物质资料的生产就永远无法满足人口增长的需要。这样就会产生社会矛盾和社会动荡,比如饥饿、失业、犯罪等等。
面对着当时的人口问题,马尔萨斯的解决方案是什么呢?马尔萨斯认为可以依靠自然灾害、战争、瘟疫来造成人口的大批死亡来解决这个问题。再一个方案就是杀害婴儿、谋杀,甚至是同性恋。
想想马尔萨斯的应对人口激增措施,真让人毛骨悚然。但是马尔萨斯的人口论人从另一个方面反映了早在工业革命的时代就已经有人关注人口问题了。
马寅初的人口论的合理
新中国成立以后,长期战乱的结束、医疗水平的提高,在一定时期内人口增长速度过快,甚至达到了增长率22%。当时,绝大多数人没有认识到问题的严重,人们没有认识到人是生产者的同时,还是消费者。而在新中国刚刚成立的五十年代,生产力水平还不高,绝大多数人在农村,依靠简单的生产工具在搞饭吃。如果听之任之,让人口随意增长,将会带来巨大的社会负担。
马寅初先生和马尔萨斯不同之处在于,马尔萨斯要依靠极端的非人性手段,诸如瘟疫、战争来控制人口,而马寅初提出则是要一对夫妇两个孩子,晚婚晚育。20岁结婚,100年之内出生5代人,25岁结婚呢,100年之内就出生四代人。同时马寅初反对育龄妇女堕胎,认为对育龄妇女的身体伤害太大。要采取合理的避孕措施。
相比之下,马寅初的控制人口的措施是合理的、可行的。但是在当时却被很多学者批判为马尔萨斯的庸俗人口论。所以才有这样的说法“错怪一个马寅初,多生了三亿人”。
提倡二胎、三胎同样合理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前进。改革开放以后,计划生育工作在进行。计划生育也成为我国的国策之一。想想电影《甜蜜的事业》,更是对计划生育政策的绝佳解读。
现在提倡鼓励二胎的重要原因是中国进入到了人口老龄化社会。尤其是新世纪以后,到2022年左右,中国65岁以上人口将占到总人口的14%,这样就造成了人口结构不合理。
同时改革开放初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面临着转型,但是还是有一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存在,需要劳动力。也就是我们更多人所知道的“人口红利”的消失。所以要面对“人口红利”消失的问题。改变人口结构不合理和男女出生比例失调等等问题。
任何一个历史时期都有特定的政策,不能因为后来的政策就否定了先前的政策。针对着网上对马寅初的微词,我们是否要用自己的脑子来思考一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