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解放后的前3任市委书记,一位上将一位大将一位元帅,都是谁

电影投资 https://www.touzitop.com/

1949年4月23日,夜幕下的南京总统府已然是“人去楼空”,对于广大参与解放战争的将士们来说,这绝对是值得庆祝的一天。

因为他们知道,冲入“总统府”,就代表着南京国民政府从今天开始便只能苟延残喘,蒋家王朝就此覆灭。

最终,是35军104师312团的一位战士冲到了最前面,一把将国民党的旗帜扯下,换上了解放军使用的旗帜。

当年5月,南京市委成立,由于南京城内最需要的就是稳定,因此,南京解放后的前三任市委书记,一位上将,一位大将,一位元帅,那他们都是谁?

第一任市委书记:刘伯承元帅

解放南京的那几天,城内并不太平。

南京是国民政府的首都,当大家听说国民政府要垮台的时候,不少市民都表现得非常惊恐。

国民党的势力在此处已经是根深蒂固,大部分百姓也不太了解共产党,他们很多都听信了反动派的宣传,不少人都想要往上海跑,因为上海还没有解放。

国民党的干部此前都惊慌失措,大部分都乘坐飞机逃跑了,可他们并不愿意就这么丢掉南京城,还会隔三差五的轰炸,百姓们很多都躲在附近的庙中,飞机来了就躲在山洞里。

当然,解放军刚刚进城的时候,同样也有不少人在庆祝解放,认为自己的救星终于来了。

对于共产党来说,这不是攻下一城的结束,反而是一个全新的开始。

南京解放,也是我党工作首次由乡村向城市转移,眼下最重要的一个问题,便在于接管。

这项艰巨的任务,组织决定交给刘伯承。

刘伯承

他是我党最早的革命家之一,先后担任了多个野战军司令员,并且在1949年4月指挥渡江战役,解放了我国广大地区,这个名字在当时可谓“如雷贯耳”,由他来完成稳定南京城的工作,再合适不过了。

刘伯承在南京主政的时间并不算长,只有短短几个月时间,然而这几个月对于南京来说,也是最为重要的几个月。

他本人对这座城市十分重视,也深知其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为了接管工作能够有序进行,他于5月1日专门召开了一场南下干部和南京地下党共同参加的会师大会。

在会上,刘伯承第一个上台讲话,并说:

“今天,我们在过去国民党的首都召开这个会师大会,这是具有重要政治意义的,22年来国民党反动统治,压迫着绝大多数人民大众,从现在开始,我们就把这个反动统治给一脚踩在脚下了!”

对于接管工作,刘伯承也有一套详细的理论指导。

他觉得,想要管理好南京城,就要依靠广大工人阶级,团结好各个阶层的人民,把官僚庞大的南京转化为人民生产的南京。

5月9日,他还召开了一场干部会议,诙谐地对身边工作人员说:“我走马上任,理当有一篇就职演说。”

南京百废待兴,刘伯承的工作也十分繁忙,即便是这样,他还经常会深入基层,在5月13日到5月18日这6天以内,他就已经召开了10次座谈会,广泛听取社会各方对于南京建设和发展的意见。

在这样的作风下,老百姓渐渐意识到了,解放军处处都为自己考虑,便开始了齐心协力建设新南京之路。

在无数场合,刘伯承都再三强调群众路线是人民政权的根本,他就多次告诫干部说:“太平天国的洪秀全到了南京之后,就是因为脱离了群众,自己腐化,所以失败了。”

当时,也存在个别低级别干部目中无人,以胜利自居,动辄训斥别人的恶劣作风,刘伯承听说后十分生气,在五月相继发出了军字第一、二号布告,禁止任何解放军干部及战士有违规行为,一旦发现,必将受到严厉惩处。

刘伯承是南京的“一把手”,他也处处以身作则。

有一次,他带着家人去中山陵,碰巧赶上了星期天,人家说进不去,旁边一位小干部就不愿意了,当即便回应道:“你知不知道他是领导人?”

刘伯承马上黑着脸对向这位战士,他说:“不要这个样子,我们应该遵守纪律和秩序!”

这次回来,刘伯承同样告诫了自己的孩子们:“马上全国解放了,我们的地位发生了变化,可共产党人的本质和初心还是要和人民群众在一起,这一点不能忘!”

秩序是实现发展的基石,一个城市想要重新复兴,还是要走经济建设的路线。

不过,很多干部都缺乏管理一座城市的经验,在政府的工作人员当中,大部分都是些放下了枪杆的军官,真要让他们负责经济建设领域,经常是一窍不通,也没有什么好的经验可以拿来直接用,所以很多会议都需要刘伯承亲自出席。

这种情况下,刘伯承已经是日理万机,身体劳累不堪,身边的工作人员都看不下去了,劝说刘伯承少参加一点会议,多注重身体保养。

建设南京需要社会各界的参与,为此每日想要登门拜访的人都非常多。

刘伯承说:“咱们从目前的现状来说,会议就是一种实施领导的方式,我作为南京城的主要负责人,怎么能轻易放过呢?再说,人家来找我刘伯承,并不是因为我刘伯承有什么特别之处,而是在表达人民群众对于共产党和解放军的感情和希望。”

刘伯承也觉得,出席工作会议和群众大会,是一种非常好的宣传方式,因此,他也总是会准备好发言稿,通宵工作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他十分清楚,中共中央将这座城市的主政大权交给自己,也是基于对他的信任,他也能感受到自己身上的担子有多重。

初次成为城市管理者,这跟统兵打仗是两码事,他自己也没有什么经验,可他知道,在这个位置上,就一定要敬畏人民、勤奋刻苦、甘做公仆,这样才能给党和南京人民交出一张漂亮的答卷。

毛主席也特别指示了:要将南京这个为官僚主义服务的消费城市改变成为人民服务的生产城市。

因此,从进入南京城的第一天起,刘伯承一边在接管工作,一边在整顿社会秩序,为恢复生产和改善人民生活夜以继日地劳作着。

他对南京这片土地充满了感情,也终成为了南京人民无比热爱的老首长,直到现在,每逢南京解放纪念日,都有大批群众自发前往位于下关大桥南路与建宁路交叉路口的“刘伯承广场”,悼念这位南京人民的好领导。

后来,刘伯承被授予元帅军衔。

第二任市委书记:粟裕

粟裕和南京的缘分,就要从1934年开始说起了。

当时粟裕在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担任参谋长的重要职务,这个时候,红军主力长征出发了。

粟裕就这么错过了长征,并且带领部队坚持在南方打游击战。

粟裕

对于国民党来说,浙江地区是他们统治的“心脏地带”,可粟裕的部队都打到浙江金华等地了,时刻威胁着南京的统治。

八年抗战结束,新四军军部就任命粟裕为南京特别市市长,那蒋介石就慌了,肯定不会同意共产党的重要人物去南京上班,所以这个时候粟裕就带着自己的部队不断解放周围。

当渡江战役胜利以后,组织上也考虑到粟裕还有其他事情要继续去做,刘伯承担任南京市委书记也是个非常不错的选择。

上海解放后,第三野战军总部设在南京地区,刘伯承此时需要统领第二野战军向大西南地区挺进,粟裕也就在这个时候接任了南京市委书记一职。

估计蒋介石做梦都没有想到,粟裕竟然能在四年后真的主政南京。

和雷厉风行的刘伯承有所不同,粟裕为人显得更加平静和温和,帮助人民群众解决了不少问题。

为了工作方便,组织上决定给担任地方职务的干部做一套便服,后勤部门也当即提出,粟裕作为市委书记,应该专门做一套毛料服装。

可粟裕听闻后,连忙推托道:“为什么要做毛料呢?难道套布不行吗?刚进城就要讲究穿着,那不是脱离人民群众吗?人民群众看我这个市委书记当得好不好,不是看我的穿着,而是看我的工作。”

后勤部门只能按照粟裕的要求做了一套灰色卡其布中山装,在南京,他就是穿着这套衣服和南京人民见面,也经常去学校、工厂等地调查研究。

他主政南京期间也基本按照刘伯承之前预设的框架走下去,南京的恢复情况非常不错。

而那套中山装则陪伴了他很长一段时间,后来他被调任到中央军委,这件衣服还一直在他的身上,最后灰色都变成灰白色了依旧舍不得丢掉。

粟裕有一种天生的亲和感,这在领导干部身上也是非常重要的,由于刘伯承在南京仅仅是短暂停留后便匆匆执行其他任务去了,粟裕也让南京百姓渐渐熟悉了解放军,让他们内心深处更加坚信:如今中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不再是某一个人说了算了。

1955年,粟裕被授予了大将军衔。

第三任市委书记:唐亮

唐亮于1950年5月8日起开始担任中共南京市委书记,跟其他两位前辈相比,唐亮的年纪是最年轻的。

别看唐亮年纪轻,可他的组织和纪律意识都非常强,这也是他能得到组织器重的一个重要原因。

唐亮

早在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一同布置淮海战役的时候,唐亮便根据全国胜利大局已定的局势,要求部队树立起主人翁思想,认真遵守各种纪律和政策,他当时特别要求部队:

“新区城市,人民政权尚未建立,物资供应不便,生活习惯也不太一样,大家一定要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无论在什么时候,他都严格依照党中央的指示精神,对广大指导员进入城市和新区后必须遵循的事项再三强调,担心有些士兵文化程度低,对于那种专业性比较强的文字看不懂,他还特意将各种注意事项编成《约法八章》、《入城守则》等文件。

所以在当初第三野战军能够顺利进入南京、上海、杭州等重要大城市完成接管工作,唐亮绝对是功不可没。

“为人民服务”是三位市委书记的共同宗旨。

在唐亮上任以后,他便开始大力搞发展建设,希望能让这座城市的广大人民脱离贫困,在他担任市委书记期间,南京一直都处于蓬勃发展的状态,人民思想观念也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过去,还有一些国民党反动派的顽固观念成为城市发展的“绊脚石”,到了现在,大家已经迎来了一座全新的城市,总体过程不过一两年时间。

唐亮的职位不断攀升,他也从来没有改变自己诚实正直的本性,家乡有一位亲戚听说唐亮做大官了,还专门联系到了唐亮,希望能给一份“好差事”,不过他根本没有因为对方是自己亲戚而改变自己,果断拒绝了“走后门”的请求。

随着南京城在既有模式下发展的越来越好,可唐亮本人生活过得却比较清贫,夫妻二人的生活非常节俭,走在街上,怕是别人也认不出他就是堂堂南京市委书记。

家中孩子也有不少,他总是要求自己的子女,在外面不许提父亲的名字,不许搞特殊化。

唐亮一生清廉,可见一斑。

在1955年,唐亮最终因为赫赫战功,被授予了上将军衔。

在这三个人的努力下,南京也完成了“从零到一”的转变,为今后成为国际化大都市埋下了伏笔。

“为民奉献”在三人眼里从不是空头支票,正是因为他们的努力,南京城的面貌才终于焕然一新,这座被国民党反动派霸占已久的城市,终于在历史的发展下不断展现出了勃勃生机。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