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胎生5-8个孩子,是人类的生育极限。1971年,意大利一位妇女剖腹产下15个胎儿,但由于体重太轻,全部没有成活。
2003年,湖南娄底产妇易重江,成功剖腹产下四个胎儿,全部是男婴,这在全国属于首例。据称,概率仅有352.5万分之一。
18年后的今天,这四个孩子同时参加高考,被媒体报道后,引起公众强烈的兴趣。
近日,高考成绩公布,四兄弟中,老三李庆民成绩最好,考了626分,有望录取985高校;老大次之,考了537分(物理方向),应该能上一本;老二李庆泰的分数也过了本科线,只有老四李庆强的成绩稍差,准备通过单招计划入读衡阳某校。
曾担心一个都活不下来
2003年6月的一天,湖南邵阳市人民医院接待了一名叫易重江的产妇。做B超时,医生惊讶地发现,这名产妇竟然怀了四个胎儿。
听到这个消息后,产妇易重江却高兴不起来。她知道,多胎的成活率很低,自己怀了四胞胎,有可能一个都活不了。
即使孩子们活了下来,养育也是个大问题。易重江夫妻俩都是国营机械厂的普通工人,工资不高。
2003年9月,易重江去邵阳市人民医院实施剖腹产。医生告诉她,如果要让四个孩子都活下来,最好去省儿童医院。
省儿童医院听说了这名产妇的情况后,连夜派车将易重江接了过去。
手术进行得很顺利,四个孩子被取出后,生命体征较为平稳。但是,因为胎数过多,产妇的营养供应不过来,四个孩子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器脏发育不成熟的问题,很容易受到病菌的侵袭而引发感染。
为了保住这四个小生命,湖南省儿童医院全力以赴,经呼吸机、胃插管、营养针注射、防感染等全方位的治疗和照料,孩子们终于成功度过了危险期,一个多月后,身体各项指标恢复正常。
出生时抢救花了15万
省儿童医院成功剖腹接生全国首例全男四胞胎的消息不胫而走,引起长沙全城轰动,媒体也持续关注并予以报道。四个孩子在医院治疗和护理的一个多月时间里,产生了15万多元的医疗费用,这对收入微薄的易重江夫妇来说,是个天文数字。
经媒体报道后,长沙人民发起了爱心捐款行动,医院也给易重江夫妇减免了一部分费用。一家奶粉企业主动提供了四个孩子养育期间的全部奶粉。在全社会的关爱下,四个孩子康复后顺利出院回家。
在孩子们的治疗过程中,一位媒体记者建议给孩子取名“国泰民强”四个字。易重江夫妇采纳了记者的建议,给四个孩子分别取名为李庆国、李庆泰、李庆民、李庆强。
爸爸辛苦打工养活孩子
随着四个孩子不断长大,社会对这个家庭关注的热度也逐渐下降。家中添丁的喜悦过去,现实的问题摆在眼前。四个孩子的衣食住行、学费生活费,加起来不是个小数。为了养育四个孩子,易重江夫妇两人,只能有一个出去工作,另一个要在家里带孩子。
国营企业效益不好,靠死工资很难养活这一大家子人,易重江的丈夫只好另找了一份工作。最多的时候,他一个人打四份工。早上孩子们起床去上学,爸爸早已离开了家。晚上孩子们做完作业睡下了,爸爸才拖着疲倦的身子收工回来。
家里空间小,四个孩子睡在一间房里,两张上下铺的床,看起来就像是学校的集体宿舍。孩子们白天晚上都在一起,形影不离,彼此感情非常好。
虽然养育四个男孩很辛苦,但作为母亲的易重江并不抱怨,她觉得这四个孩子是上天赐予的礼物,无论吃多少苦都是值得的。
未来的路很长,放手让他们去闯
谈起自己的四个孩子,妈妈易重江的话匣子就关不拢。
老大李庆国喜欢打篮球,身体素质最好。生活上也很自主,性格宽容大度。虽然只比弟弟们早出生几分钟,却是兄弟们的主心骨。
老二李庆泰性格细腻随和,最喜欢跟妈妈聊天。希望长大后有自己的事业,不再让爸爸妈妈操心。
老三李庆民学习成绩最好,理科方面有较高的天赋。学习主动性强,深得老师的喜爱。易重江笑着说,老三长得像妈妈,是四兄弟中最帅的一个。
老四李庆强性格豪爽,朋友多,这一点随他爸爸。他的理想是以后做生意,赚很多钱,让爸爸妈妈不再那么辛苦。
高考成绩已经出来了,孩子们未来的路怎么走?母亲易重江说,老三李庆民的目标是十大名校,现在这个分数,估计只能上普通的双一流学校,看他自己怎么决定。
这四个孩子学习上还算自觉,这次高考也没有给他们压力。未来的路还很长,打算放手让他们去闯。将来想做什么工作,主要随他们的心愿。
结语:
现代社会压力巨大,一个家庭养育一个孩子,都让人心力交瘁。无法想象,养育四胞胎是何等的艰难。经济压力只是一个方面,管理和教育更是个大难题。
孩子挑食不吃饭怎么办?打打闹闹做危险的事怎么办?不按时完成作业怎么办?每一个琐碎的问题,都让人抓狂。
易重江女士养育孩子的经历给了我们启发:让孩子学会自我管理,培养独立自主的能力;不苛求成绩,不给孩子压力;尊重孩子的选择,放手让孩子去闯。
换一个角度看,或许也是因为孩子多了,根本管不过来,不放养也不行。有意无意地,孩子反而成长得更踏实。
只有一个孩子的家庭,往往有种不可言说的心理:我只有这一个孩子,没有试错的机会,宁可自己苦点累点,也不能让孩子遭罪。
以致在养育孩子时,往往管得过多,攥得太紧。生怕孩子磕了碰了,这也不许那也不许,把孩子培养得畏畏缩缩。或者溺爱孩子,无原则地满足孩子的要求,把孩子养育成为一个自私自利的人。
所以,我们养育孩子时,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抓大放小、无为而治”,让孩子自由生长,或许要比“事必亲躬、终日流汗”的管理方式好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