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营销推广 https://www.seo-hh.com/praisemedia.html
建筑师能否设计时间?
带着这个疑问,《我与建筑师有个约会》自2019-2021年,陆续跟拍了建筑师张永和的2个建筑项目:乌镇吴大羽美术馆和宁波东钱湖专家工作室。
在上一期节目《张永和:建筑可亲》中,我们穿越施工现场,在未完成的时态中,体验了建筑的进程。
新片《张永和:时间漫游》则聚焦完成后的建筑本体,以建筑师的主观视角,带大家探秘这两处即将与公众见面的新作。
建筑师张永和《时间漫游》花絮©I-TALK
张永和
当代中国第一位具备广泛国际影响力的建筑师,于1984年获得伯克利加利福尼亚大学建筑系建筑硕士学位。自1992年起开始在中国实践,曾在美国和中国的多所建筑学校任教。1999至2005年任北京大学建筑学研究中心创始人、教授;曾任2002年美国哈佛大学设计研究院丹下健三教授教席;2004年任美国密歇根大学伊利尔•沙里宁教授教席。2005-2010年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建筑系主任.2011-2017年任普利兹克建筑奖评选委员会评委。
建筑,为时空赋形
地点:乌镇吴大羽美术馆
时间:2019-2021年
张永和在乌镇吴大羽美术馆制造了一种物理空间与心理时间的错位,通过透视关系和建筑手法,改变了人对“大与小”、“远与近”的理解。用他的话来说:“就像在逛迷宫”。
吴大羽美术馆的空间承载了巨大的信息量,大脑的处理几乎是跟不上的。在有限的空间,能够扩展出很多不一样的感受,这种体验或许来自于张永和对东西方时间观的深刻理解。
乌镇吴大羽美术馆《时间漫游》花絮©I-TALK
西方的时间观,强调的是时间的“物理性质”。时间是一个量化的概念,体现在建筑中,恰如西方古典主义建筑,纪念碑式的“永恒”;而东方的时间表达,在于“恒常”。事物瞬息万变,在变化中流淌的,是无法停留的“逝者如斯”。所以东方的建筑讲求“移步易景”,在有限的空间里体现出无穷的变化。
乌镇吴大羽美术馆《时间漫游》花絮©I-TALK
画家吴大羽的作品,也展现了时间的东方性。不仅仅是画作,吴大羽在《金刚》这首诗中写到:
影子想骗过形体
时间在嘲笑空间
我没声又没踪影
出入光阴的黑暗
乌镇吴大羽美术馆《时间漫游》花絮©I-TALK
这首诗是吴大羽对佛学的体会,而张永和却在里面读到了建筑——影子和形体、时间与空间的关系。张永和用中国园林中常见的九曲桥来诠释这种东方的时间观,本来20步走完的距离,在九曲桥上可能要花60步,每一折所带来的空间变化,目力所及的景观变化,都在心理上拉长了时间。
乌镇吴大羽美术馆《时间漫游》花絮©I-TALK
张永和的乌镇吴大羽美术馆,正是以西方的建筑手法,搭载东方的时间观来设计的。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东西方文化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张永和认为,“每一个个体又回到个体,变为一种跨文化的融合体……一种文化混血儿。”建筑也是如此。
乌镇吴大羽美术馆《时间漫游》花絮©I-TALK
十字院宅,一线风景
地点:宁波东钱湖专家工作室
时间:1990-2020年
宁波东钱湖专家工作室《时间漫游》花絮©I-TALK
宁波东钱湖专家工作室,从图纸到建筑落成,跨度是三十年。三栋住宅(一二三号+宅)的构想,来自张永和1990年代的3张设计图纸,其中两分宅、十字宅的概念也分别体现在他过往的作品中。
这个项目对张永和而言,是一种理念的回归。刚入行时,他关注的是建筑的“基本问题”,在反复实践的过程中,他开始质疑这种准则,尝试新的手法。如今则又回归到建筑的本源,开始重新思考这些“基本问题”,比如十字结构。
宁波东钱湖专家工作室《时间漫游》花絮©I-TALK
对张永和而言,十字结构与宗教无关,而是一种空间观念:一号宅中的十字像一把锁,锁住空间和院落;二号宅的十字是一个走廊,将空间四分;三号宅的十字梁则是一个通道,延展了空间的纵深体验。
宁波东钱湖专家工作室《时间漫游》花絮©I-TALK
有趣的是:这4栋住宅里,几乎所有的窗都是隐蔽的,从外面看不到里面,从里往外张望,也只能获得“一线的风景”。在景观与资源画上等号的当下,张永和为什么要如此克制地取景呢?
宁波东钱湖专家工作室《时间漫游》花絮©I-TALK
他讲了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个和尚,住在风景秀美的山中寺庙里,他在院子的围墙上开了一个口,每天清晨到佛堂去念经时看一眼,傍晚走回僧寮时再看一眼。“他这一眼,比无限制的看,对景观的体会更深”。比起大开大合的取景方式,“一线”的风景让人更珍惜与自然的关系。
宁波东钱湖专家工作室《时间漫游》花絮©I-TALK
“内向这个词,可以说人也可以说建筑。内向的人,内心一定也是个相对独立的世界。建筑也有它内向的性格。”张永和说。看了这组建筑,你或许就会明白“内向建筑”之价值所在。
建筑师张永和《时间漫游》花絮©I-TALK
1990-2020
30年